su27在幻想中和罗伯特麦基的对话

su27: 你好,我最近在读您的《故事》。我想到同学们经常说我拍的照片里没有故事。怎么才有故事,怎样才能讲出自己独特的故事呢? 麦基:所有的片子都是故事。即使你的照片里只有一张白纸,它也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某月某日,某人将镜头对准了一张白纸,他把这个他认为极具意义的场景拍下来,送到你们面前,希望你们理解并与之共鸣。每一个你生产的瞬间都残酷暴露着你的价值观和审美方式,你是一个阴暗悲观的人,还是一个盲目乐观的人,穿过你的眼睛,裸露的内心世界一览无余。世界在你的照片里是什么样,就是你怎么看待世界的,也就是世界在你的心里是什么样。只要真诚的拍摄,它就是你独特的故事。 su27:那为什么总是难以避免重复别人的镜头,总是觉得每个角度每个创意,都早已被前人拍了无数遍了? 麦基:为什么会充斥着陈词滥调?是因为作者没有真正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或者理念,没看懂照片里的故事象征着什么意义。因为没有真正了解拍摄对象,不知道这些人物或者场景到底在说什么,不知道怎样的视角才能正好传达出它们表达的意思,所以只好套用以前看到过的别人的摄影手法和风格,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花来微距鸟来炮歼,美女来了大光圈,调用头脑中一切被别人重复了千万遍的陈词滥调,去描述眼前也许本来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故事。 su27:  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是否跟您的观点有惊人的异曲同工呢? 麦基:谁? su27: 我看到很多照片,细致入微的刻画生活细节,细致到了乏味的程度。他们说摄影是纪实的艺术,摄影就是要不加虚构的记录真实的生活。但是那样的镜头,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早就看厌了,为什么还想在照片里看啊,有什么意思啊你告诉我?还有一些照片,只看到一些胡乱的光影,莫名其妙的看都看求不懂,也不觉得有多少美感,但人家说那是艺术,有内涵,但是这样的照片里又讲了什么故事呢? 麦基:故事不是复制生活,故事是生活的比喻。照片里的故事同样如此。刻板乏味的重现生活,或者抽象得跟生活毫无相关,两个极端的方向讲的都不是好故事。一切文艺形式,都是要表达“生活就像是这样”,而不是“生活是这样”。也就是要把生活难以描述的一面用比喻的方式讲出来,化为一首诗,化为一幅画,化为一张照片,在巧妙的比喻之中,暗暗的注入作者或正或邪的价值观,比如说看似腐朽堕落的生活也有很美的地方(正面);看似美好的一切也许隐藏着黑暗的幕后真相(负面);以及其他乐观的、悲观的、悲喜交织的、反讽的、复杂、微妙和相互矛盾纠结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观念,都可以用比喻来表达。这正是艺术的力量。然而跟艺术电影相似,很多独辟蹊径的艺术照片在追求跟主流价值相异或者相反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它们能带来“假如生活是这样”的让人心驰神往的美好意境,但是站在离生活太远的地方,会让观众失去共鸣,觉得很奇怪。因为生活并不是那样的。 su27:我还看到另外一个方向,是极力追求视觉效果感官刺激,就像你们好莱坞一样。我觉得吧,跟电影不一样,视觉就是照片的一切形式和结构,视觉是故事的基本材料,如此重要以至于和故事融为了一体,就像你所说的结构和人物的关系一样。但如果只追求视觉奇观,而看不到隐藏在壮观表面之下的永恒的人生真谛,炫目的特效离生活太远,太不可能发生,我想照片再辉煌,也无法给人以真正的感动。 麦基:你讲还是我讲。 su27: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用镜头寻找生活美好的一面,某些人(比如三鹿奶粉广告部)也在极力描绘美好和谐的景象,目的大相径庭,但手段看似相差无几,这其中区别又在哪里? 麦基:摄影师作为讲故事的诗人,只需要把真实展示给观众,告诉他们生活鲜为人知的一面,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其中的意义,从而影响他们的观念,达到表达自己价值观的目的,而不是去说教,去替观众做判断。这一微妙而本质性的不同区别了追求揭示真相的创作,和基于虚构和掩饰的宣传品。

丢东西的人

记得依稀是在大三下学期,有一次在学五食堂,和砚砚喝可乐。我不记得具体的时辰,但橱窗外面应该是黑的。我说,哎那谁。她说,诶?那时候她长发飘逸,身披蚊帐,很了不起的样子。我说,我想写个故事,一个最后把自己弄丢了的人的故事。因为我老是丢东西,我怕有一天把自己给弄丢了。她摆出一副编辑的口气说,那你说来听听啊。 我说,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同学,他是个普通的大学生。特点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难以自拔。你看,我们这样的阅历,也就只够写校园生活。有一天他上课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作业本不见了。这件事之所以是他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是因为班上有个女生,经常会抄他的作业,他一直相信他们之间会有惊天动地的发展。这天,这个女生发现其实另一个同学的笔迹比较好,于是这辈子再没抄过他的。他本来准备下课去问老师题目,这下也没心情问,灰溜溜的走掉了。 生活接下来的程序是到学五去吃饭。他这种人,和陌生人唯一的接触几乎就是买东西,打饭,这样的事情。今天和平时有点不一样,他的手伸到口袋里,却没有摸到饭卡。真是祸不单行。他平静的挤出食堂,回到寝室,室友们程序性的问:要不要连CS,不连;要不要玩魔兽,不玩。他回到吱嘎乱响的小床上,跟网友抱怨了今天的遭遇。网友不大愿意理会这种小事。其实网友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网友组织他去腐败,他从来都不去。 下午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他发现手机不见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发生的,一摸口袋就没有了,最奇怪的是打过去居然是空号,小偷拆了电池吗?晚上本来有老同学聚会,这样一来就没法去了,地点都还不知道呢!还有师妹约他明天聊一下选课经验什么的,可惜开始没商量好时间。不过好在这些事情也没让他太困扰,甚至还有些为自己找到借口的感觉。谁让他们开始不说好时间呢。毕竟他也不是个爱好社交的人。爱社交的人联系最多的不可能是网友。 第二天又有那门课。教这门课的老教授是他唯一说过话的老师,他觉得听这位睿智的老师说话一句能顶十句,所以很喜欢去跟他交流。但是这天他挤进人群,准备掏出书发问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教材不在书包里了!先是作业又是书,这让他觉得难堪至极,实在没有勇气再待下去,转身便冲出了教室。其他勤奋的同学瞬间便填补了他留下的空缺。 他像一个孤魂野鬼飘回到寝室,满书架找那本不存在的书,而正在这时,他注意到一件极其诡异的事,一件无法想像的事:他桌上的电脑已经不在了。奔四1.6G台式机,整个消失了。墙上的灰尘留出了17寸三星显示器曾经的形状,桌上有几颗没掉进键盘的瓜子壳。这一次,室友没有问他要不要连CS,室友也没有问他要不要连魔兽。 而他却出奇的平静,他走上大街,在五光十色的霓虹中穿行,一阵奇妙的风吹过,让他觉得自己是个隐形人,透明的穿行在这个城市。有时候他觉得自己是火星人,跟这些地球人混居在一起真是一件荒唐的事情,可惜火星人不是群居的,他们彼此无法相互遇见。他看到迷雾中开来一辆公交车,便走了上去。他的公交卡已经不见了,不过售票员没有看他,也没有找他收钱的意思。于是公交车带着一种终结的气氛,颠簸着世纪末的颓废,缓缓开向黑夜。 砚砚说,不错呀不错呀,去写出来吧。难以置信的是,她后来真的成了编辑。我对这个故事不满意,所以一直没写过。不过如果我现在写它的话,结尾应该是这样: 他站在车上扶着椅背,昏暗中看到对面坐着一个小姑娘,她穿着深咖啡色毛衣,浅咖啡色的外衣,牛奶巧克力色的裤子,黑巧克力色的鞋,还有包包和围巾,手套,都是各种巧克力色,头发也是巧克力色,重点是她在看着他。当然,我们的主人公在短暂的震惊后,便很快转过头,移开了视线,车里有个餐馆的广告,似曾相识的名字。他再看那个小姑娘的时候,发现她其实在打瞌睡,厚厚的刘海遮住了厚厚的眼镜,所以他非常怀疑开始是不是幻觉。 这时他想起了那个餐馆,是网友叫他去腐败的地方。他在兜里又找到了公交卡,在餐馆那站刷卡下了车。他很满意,知道他的东西不久都会回来了。

总是坐过站的人

有这样的一个人,他和你们一样,因为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需要,需要乘坐大量的公共汽车。但是他坐公车的时候,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坐过站,并为此感到相当的苦恼。有时候坐到了离目的地一站远的地方,就算直接走过去,也还不算太远。但是有时候误差比较大,他就想再搭个车往回坐,可是又会坐过站,坐来坐去总是不能下到心仪的那一站,于是就更加苦恼。 他有时候想,我要认真听售票员的报站,这样就不会坐过站了,他听得那样仔细,连地上掉块钱都能听见。但是售票员偏偏就忘了报他要去的那一站,于是又坐过了。有时候是甜美的女声在广播中报站,他听到了要去的那一站的名字,当时就感动得泪流满面,下车一看,才发现报的名字其实晚了一站,是司机按错了开关。 有时候他想通过听mp3来计时,到了正确的时间就下车,但是每次听到精确计算的一首歌中精确计算的那一句(通常是《小宇宙》里面“挤向前挤向前把我挤回路边”)的时候,抬头一看,公车刚刚从正确的那一站关门启程,绝尘而去。第二天他决定听到“左手边有个年轻人插队”的时候就提醒自己下车,结果发现那个时候已经坐过了三个站,但是他居然没有烦恼也没有发脾气,因为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即使发脾气也没有用啊。 有一天他决定什么事情都不做,一直盯着窗外,手里拿着GPS,听到“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马上就下车。这次终于下对站了!但是他惊奇的发现,自己要去的地方其实在上一站下的话会更近。所以他还是坐过站了。他仍然是一个从来没有在正确的站下过车的人。

公交车攻略

这次我要讲一个北京公交车的故事。 传说中,小明是全京城最会逃票的人。二十年前的他不用买票,天天坐车四处游荡。终于有一次他坐387,下车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售票员把他叫住,用冰一般寒冷,鹰一样锐利的眼神俯视着他。他才惊奇的发现,原来自己已经长高了,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不需要买票的小明了。一时间,人生的唏嘘,少年的忧郁,生活的压力同时涌上了小明的心头。他伸手插向售票员冰冷锐利的双眼,哭着奔下了公交车,在城市的森林中无意识的跑,眼泪洒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跑着跑着小明就长大了,自从那次之后,二十年来他再也没有买过任何车票,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只知道他是全京城最会逃票的人。 斗转星移,春去秋来,传说中的谜之售票员渐渐被淡忘了,人们所记得的只有永远不买票的小明。实际上,谜之售票员从来就不曾离开过387,自从那次被小明跑掉之后,二十年来,再也未曾有任何人在他的车上逃过票。甚至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真正的挑战,直到2004年夏天的某日,从炎黄艺术馆上来一个长像颇为成熟的小孩,身高刚好在票线之下,这就是西域逃票之王千手小强,据说他练就了一身古怪至极的旁门功夫,可以用独特的半蹲姿势伪装得极为矮小猥琐, 而别人却丝毫看不出来。这门武功起源于南宋,朝廷征兵,凡身高过五尺男子皆从军,民间怨声载道,有人便上黑木崖求一高人传授这门武艺,流传至今。没有人知道小强上车后发生了什么,人们只是听到一声犹如见到鬼魅一般撕心裂肺的惨叫,就看到小强波的一声站了起来,身高八尺,撞到车顶,昏迷不醒,抢救无效,死了。 第二年春天,千手小强的师父百变金刚专程来到北京挑战这位售票高人。百变金刚身上藏有无数的装备,专门用来逃各种票。其中有一个会叫的钱夹,把它放在刷卡机前面一按,钱夹就会发出嘟的一声,频率和长短跟刷卡声一模一样。他天天去坐387,钱包嘟嘟响了一个月,从没有买过一张票。终于有一 天,他如愿遇到了这位谜之售票员。上车后,没有人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人们只是听到一声犹如见到鬼魅一般撕心裂肺的惨叫,就看到百变金刚跌跌撞撞地走下车,把手里的票丢在了风中,哭着跳下了北太平桥。 对于小明从不坐387的原因,江湖上有着各种传闻。谜之售票员的故事在这个城市中越来越红,而小明也继续着永不买票的神话,人们都期待着他们两人的一场生死对决,直到有一天,小明终于莫名其妙地决定坐387去西站,因为47路实在太慢了。人 们立刻奔走相告,江湖上顿时闹得沸沸扬扬,很多退隐多年的前辈宿耄都重新抛头露面,组织观摩活动,公交387路队当天把其他人全部放假,47路则纷纷竞相开得更慢。 这个后来被载入江湖史册的日子是在2006年冬,寒星漫天的清晨5点35分,头班387缓缓驶入明光桥站,车上空空荡荡,一个乘客都没有,而无数武林好手都隐藏在暗处,窥视着即将到来的恶战。这时,传说中的小明出现了,他默默地走上车,默默地坐在老弱孕残专座,默默凝视着窗外。 索家坟,到了。 西直门,到了。 阜成门,到了。 谜之售票员还没有出手。 复兴门,到了。 北京西站,到了。 小明下车了! 谜之售票员还是没有出手! 原来他的眼睛已经被小明叉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