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27在幻想中和罗伯特麦基的对话
su27: 你好,我最近在读您的《故事》。我想到同学们经常说我拍的照片里没有故事。怎么才有故事,怎样才能讲出自己独特的故事呢? 麦基:所有的片子都是故事。即使你的照片里只有一张白纸,它也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某月某日,某人将镜头对准了一张白纸,他把这个他认为极具意义的场景拍下来,送到你们面前,希望你们理解并与之共鸣。每一个你生产的瞬间都残酷暴露着你的价值观和审美方式,你是一个阴暗悲观的人,还是一个盲目乐观的人,穿过你的眼睛,裸露的内心世界一览无余。世界在你的照片里是什么样,就是你怎么看待世界的,也就是世界在你的心里是什么样。只要真诚的拍摄,它就是你独特的故事。 su27:那为什么总是难以避免重复别人的镜头,总是觉得每个角度每个创意,都早已被前人拍了无数遍了? 麦基:为什么会充斥着陈词滥调?是因为作者没有真正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或者理念,没看懂照片里的故事象征着什么意义。因为没有真正了解拍摄对象,不知道这些人物或者场景到底在说什么,不知道怎样的视角才能正好传达出它们表达的意思,所以只好套用以前看到过的别人的摄影手法和风格,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花来微距鸟来炮歼,美女来了大光圈,调用头脑中一切被别人重复了千万遍的陈词滥调,去描述眼前也许本来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故事。 su27: 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是否跟您的观点有惊人的异曲同工呢? 麦基:谁? su27: 我看到很多照片,细致入微的刻画生活细节,细致到了乏味的程度。他们说摄影是纪实的艺术,摄影就是要不加虚构的记录真实的生活。但是那样的镜头,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早就看厌了,为什么还想在照片里看啊,有什么意思啊你告诉我?还有一些照片,只看到一些胡乱的光影,莫名其妙的看都看求不懂,也不觉得有多少美感,但人家说那是艺术,有内涵,但是这样的照片里又讲了什么故事呢? 麦基:故事不是复制生活,故事是生活的比喻。照片里的故事同样如此。刻板乏味的重现生活,或者抽象得跟生活毫无相关,两个极端的方向讲的都不是好故事。一切文艺形式,都是要表达“生活就像是这样”,而不是“生活是这样”。也就是要把生活难以描述的一面用比喻的方式讲出来,化为一首诗,化为一幅画,化为一张照片,在巧妙的比喻之中,暗暗的注入作者或正或邪的价值观,比如说看似腐朽堕落的生活也有很美的地方(正面);看似美好的一切也许隐藏着黑暗的幕后真相(负面);以及其他乐观的、悲观的、悲喜交织的、反讽的、复杂、微妙和相互矛盾纠结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观念,都可以用比喻来表达。这正是艺术的力量。然而跟艺术电影相似,很多独辟蹊径的艺术照片在追求跟主流价值相异或者相反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它们能带来“假如生活是这样”的让人心驰神往的美好意境,但是站在离生活太远的地方,会让观众失去共鸣,觉得很奇怪。因为生活并不是那样的。 su27:我还看到另外一个方向,是极力追求视觉效果感官刺激,就像你们好莱坞一样。我觉得吧,跟电影不一样,视觉就是照片的一切形式和结构,视觉是故事的基本材料,如此重要以至于和故事融为了一体,就像你所说的结构和人物的关系一样。但如果只追求视觉奇观,而看不到隐藏在壮观表面之下的永恒的人生真谛,炫目的特效离生活太远,太不可能发生,我想照片再辉煌,也无法给人以真正的感动。 麦基:你讲还是我讲。 su27: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用镜头寻找生活美好的一面,某些人(比如三鹿奶粉广告部)也在极力描绘美好和谐的景象,目的大相径庭,但手段看似相差无几,这其中区别又在哪里? 麦基:摄影师作为讲故事的诗人,只需要把真实展示给观众,告诉他们生活鲜为人知的一面,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其中的意义,从而影响他们的观念,达到表达自己价值观的目的,而不是去说教,去替观众做判断。这一微妙而本质性的不同区别了追求揭示真相的创作,和基于虚构和掩饰的宣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