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可以是网络侦探
一个人到底在网络上留下了多少信息?网络可以让我们对一个人了解到什么程度? 以前要了解一个人公布在网上的信息,大约只有通过QQ或其他IM中的个人信息和论坛中的注册信息。现在这种途径更加丰富了,从传统角度上看,一个人可能有很多IM,可能在很多论坛注册,可能有一个或几个blog,可能出现在新闻页中,在blog中有别人的链接,别人有他的链接,他还可以回复网上的新闻或者别人的blog,可能在同学录中注册了真名,可能在单位的about中出现,或者数据库中。我中学的时候曾经在网吧把我们级的学生资料数据库down下来了,但是那里面其实东西不多,最有用的也就是生日之类。 如今,Web2.0可能会让一个人的信息更加全面的出现在网上的各个角落。如果他用的注册的ID是固定的,或者具有线索性,那我们可能会在一些2.0站点搜索到他,可能查到和分析出他喜欢什么电影,喜欢什么书,喜欢什么主题的讨论,喜欢怎样的异性(或者他性取向),政治主张如何,想到什么地方去,近期想做的事情,喜欢吃什么,吃过什么地方,详细地理位置,等等。如果他在一个以忏悔与宽恕为主题的2.0网站注册了的ID具有线索性,那我们很可能发现他做过什么兽行。 我们还可能进行Spider式的信息搜集,比如,如果在校友录通过实名找到了目标的母校,那么可能通过搜索校名+真名或者校名+ID,找到一些残留在网络历史中的痕迹。如果知道其在某个论坛注册,就可能找出他的个人信息,帖子,好友,爱好,某些习惯,以及一些高级的属性,比如智商,人品,洞察力,宽容度等等。如果找到他的blog,那么信息就相当丰富了,除了他主动在内容和about中透露的之外,我们可能从他的友情链接,以及从blog搜索引擎查反向链接,来发现他在现实中和在网上的活动圈子。所谓看人看朋友,圈子对于了解一个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找个人试验了一下。这个女生比较有趣也比较可爱,但我不大熟,而且她网络活动极少,所以作为试验对象比较理想。 真名太大众了,此时合理的做法是找单位。跳过在校友录找学校这一步,我组合了她中学和大学的各种名字缩写之后彻底放弃了,搜索引擎完全没有信息。MSN上没有任何个人信息,Space也没开通。QQ上的信息中有效的也只有邮箱。现在进入猜ID的环节!首选的ID是她QQ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昵称,搜索的结果显示,要么是没有结果,要么是多得溢出,只有一个出现了一些可能的结果,不过这些结果都被我排除了。 最后,搜索邮箱的前缀时终于有了突破,这个前缀果然是个ID。Google显示,在两个论坛上出现了该ID。其中一个是我们学校的,这是个大线索,我到论坛上可以查到她的IP,进而可以确定她的寝室。在我们学校IP与寝室是对应的,有很简单的推导方法。可惜这个线索对我没什么用,实际上我不但知道,而且还到她们寝室去过。。(= =’)。。在这里还查到她生日,可惜我也知道。她没发过任何主题,线索中断了! 第二个是某star的fans论坛,至少印证了之前传言中她特别崇拜该star的说法。我注册了一个ID,然后去搜帖子,又是无主题。只好翻庞大的用户列表,还好google的信息中显示了她的注册日期,而用户列表正好是通过注册日期sort的,所以很快翻到了她的个人信息。登陆过近百次,只回复了两篇,典型的看帖不回贴。鄙视之。线索又中断了! 用baidu搜索该ID时出现了一个新的结果,居然是blogcn,我一下就激动了。但是该页不存在,只能通过快照来看,当然,这已经是巨大的成果了。看来这个blog已经废弃,还好baidu对失效链接的更新比较慢。在blogcn里面搜索快照中的帖子标题,她这个blog已经不存在了。当然,真要找一个人的blog的话,先找她朋友们的blog通常行之有效。有一件比较奇异的事情是,我在blogcn搜索标题为“真的很难过”的帖子,结果居然有整整6页之多。难过的人真不少,这个悲哀的世界。